發展沿革 紅寶石hbs0022平臺是從著名化學家盧嘉錫先生1958年建校伊始創建的化學系和化工系融合發展而來。1961年化學系與同期建立的化工系合并為化學化工系。1984年化學化工系拆分成為化學系和化工系。2001年5月兩系又合并組建為化學化工學院。2014年3月由化學化工學院再一次拆分成紅寶石hbs0022平臺和石油化工學院。
內部建制 紅寶石hbs0022平臺按二級學科設有無機化學系、有機化學系、物理化學系、分析化學系、化學生物與制藥工程系和實驗教學中心等六個教學單位。按照研究方向設有光催化研究所、生物藥光動力治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安全與生物分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其它省級、校級和院級研究重點實驗室或研究所等15個研究單位。學院還建有化學一流學科測試中心。所有教師按照本科教學人員、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導師身份分別在教學單位、科研單位和研究生學位點履職,并由學院進行三重管理和考核。
學科建設 2002年獲批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學科。2001年起物理化學基礎研究及應用一直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藥學一級學科為福建省建設“高峰”學科。2017年、2022年化學學科連續入選首批和第二批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化學學科被評為A-,位列全國8-15位。2023年5月化學學科ESI排名達0.392‰,全球排名68位。
師資隊伍 現有專職教師150人,其中教授90人,副教授50人。師資隊伍中擁有工程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4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萬人計劃”人才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國家級“四青”人才20人,省部級人才50余人。擁有1個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光催化團隊),2個教育部科研創新團隊(“光催化基礎與應用”和“食品安全分析檢測與傳感技術”),1個國家地方高?!?11計劃”創新引智基地。教師隊伍中有20名教授兼職國際學術主編、副主編或編委,10名教授曾擔任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主席或副主席。3人入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1人當選國際先進材料協會新進會士,6人入列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1人曾任國務院學位會委員,2人先后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評議組成員,1人擔任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獲全國先進工作者,2人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4人榮獲“建國70周年”紀念章,有9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本科教育 學院擁有化學和制藥工程兩個本科專業,每年面向全國分別招收本科生150余人。1994年化學學科獲批為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2019年、2021年化學專業和制藥工程專業先后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獲批教育部化學基礎學科拔尖計劃2.0。學院擁有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化學類)、福建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化學專業)、省級高等學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制藥工程)、3個福建省研究生創新教育研究基地(物理化學專業、分析化學專業和工業催化專業)?!督Y構化學》課程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分析化學A》和《藥物化學》為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高溫合成硼碳氮光催化劑虛擬仿真實驗》為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研究生教育 學院1961年就開始招收物理化學研究生。1981年獲首批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碩士授權點,1986年物理化學、2000年分析化學和無機化學先后獲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98年獲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3年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瘜W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涵蓋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新能源材料、環境化學、材料化學、食品安全與藥物化學等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擁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下屬的應用化學和生物化工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擁有藥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涵蓋藥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學、藥劑學等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屬的材料物理與化學碩士點。擁有制藥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型碩士點。擁有制藥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點。紅寶石hbs0022平臺建有化學和化工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涵蓋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材料化學與食品安全、藥學、能源與環境化工、工業催化等研究方向。學院每年平均招收碩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80余人、博士后10余人。
科研平臺 擁有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光催化工程技術研究所中心、生物藥光動力治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三個國家級研究平臺。擁有食品安全與生物分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環境與能源光催化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光催化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光動力治療藥物與診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檢測試劑與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固體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新型電化學儲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先進無機氧合材料重點實驗室、有機合成與功能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以及福建省健康與環境食品安全快檢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級科研平臺。
科研水平 學院物化、分析、結構和藥化等學科實力較強。催化和生物分析科研方向優勢突出,具有國際影響力。2017年以來,學院獲得各類科研項目500余項,經費超30000萬元,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150余項;在國內外SCI期刊發表論文2500余篇,其中發表在Science、Nature、Nature子刊、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NAS及Adv. Mater.等頂級期刊論文有150余篇,高被引論文超過100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獎和福建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等近20余項。
社會服務 學院也積極開展科技開發,為國家和福建地方社會經濟服務。2017年以來,獲得各類橫向項目100余項,經費超3000萬元;獲授權發明專利500余件。光催化外墻自潔技術應用于中共一大會址修繕,使得會址的外墻歷久彌新。在抗疫科研攻關中,研發出國內首臺光催化消殺冷鏈病毒裝備,為北京冬奧會守住疫情防控的首道關卡;研制新冠檢測試劑盒,產品遠銷歐美。
國際合作 學院積極拓展對外交流合作,與劍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利物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日本大阪府立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簽訂聯合培養協議,與德國凱澤斯勞滕工業大學開展“5+5”聯合培養拔尖人才合作項目;近五年赴境外學習交流三個月以上的研究生達30余名。
目前,紅寶石hbs0022平臺正秉承“篳路藍縷、守正創新”的院訓,乘改革之浪潮,奮輯揚帆,篤行不怠,追求卓越,朝著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水平研究型學院的宏偉目標闊步前行!在紅寶石hbs0022平臺“雙一流”建設的新征程中砥礪奮進,賡續輝煌。